交往是人类存在、发展的需要,是人格发展、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是学习、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融治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人人都希望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度过愉快美好的大学时光。接下来我们就谈谈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的表现与调试。
自卑心理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自卑感重的人,大都是内向性格,感情弱,觉得自已处处不如别人,总感觉到别人瞧不起自已。这类人比一般人明显敏感而且感受特别强烈,经不起刺激,所以事事回避,处处退缩,害怕当众出丑。
1.正确评价自己。要改变自卑,必须改变原有对自己的认识,寻找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只有客观地评价他人和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克服自卑,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2.积极与他人交往。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就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向他人倾吐心胸,并了解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
3.确立明确的目标。一般来说,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较无目标指向的行为成功机率大很多,正确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强化人的行为,并促使其指向预定的方向。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地位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害羞、愤怒的复杂情感。嫉妒是一个非常有害的心理,严重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而且对嫉妒者的人格发展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巴尔孔克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1.纠正认知偏差。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的失败。嫉妒者不应当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已的失败,而应当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而不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2.积极地升华。嫉妒者在别人比自己强时,应当把不服气的心理引导到积极的一面,化嫉妒为上进的力量,赶上甚至超过对方。有时不能通过努力超过对方时,还可以扬长避短,以自己之优势胜对方之劣势,以获取总的平衡。
3.注意的转移。嫉妒的产生总是在闲暇时间,如果我们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也许就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
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汪国真
社交恐俱心理是在社交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
社交恐惧心理有的属于气质性恐惧,即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生性孤僻,害怕与人交往,常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这些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于是形成了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就是不愿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在大学生中还有一种属于异性恐惧,就是在与异性交往中感觉不自在,置身于异性面前便心情紧张,手足无措,以至不敢与异性接触,逃避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1.端正对交往的认识。害怕交往主要是对交往有不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总有一种似乎只要参加交往就会以失败告终的担忧。但是实践才是提高交往能力的唯一途径。只有经常参加交往活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掌握了摆脱窘境的方法和技巧,再有“危险”或“威胁”也不会感到害怕了。
2.改善自己的个性。不良个性是社交恐惧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交恐惧得以存在和蔓延的前提条件。个性得不到改善,交往恐惧就难以根除。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都有轻重不一的自卑心理,他们在参加交往前首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力与人竞争,只有随之而来的失败,为了避免这些结局,也就不愿与人交往了。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克服,就很快能克服各种影响交往的心理障碍。
如果被误解,怪你自己,别怪听众,你才是传达信息的人。——罗杰·艾尔斯。
社交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
1.改变孤独心理状态。有的人为自己能在“孤独天空”中漫游感到莫大幸福。因此,他们孤芳自赏,独来独往。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所以具有孤独心理的大学生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集体而成长,要把个人融入集体中。
2.积极参与交往活动。具有孤独心理的人往往在心理上给自己筑起道屏障,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克服孤独的关键就是拆除自己心灵的屏障,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找到知音。当一个人真正感到与他人心理相容,为他人所理解接受时,就容易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走出封闭的孤独误区。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三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