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从1992年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发起至今,早已不是单纯的“纪念日”,而是一次对“心灵健康”的集体唤醒——它提醒我们:精神健康和呼吸、吃饭一样,是每个人生而需要的“日常滋养”,而非“少数人的难题”。

你是否也曾忽略过那些“心灵的小信号”?是学习到凌晨时,突然涌上来的莫名烦躁;是和人社交后,只想躲起来“充电”的疲惫;是明明生活平稳,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空落……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情绪褶皱,不是“矫情”,而是心理在发出“需要被关注”的信号。我们总习惯对身体的疼痛喊“疼”,却常常对心理的疲惫说“我没事”。可精神健康从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必须乐观”的规定,也没有“不许脆弱”的条款。就像季节会有晴雨,情绪也会有起伏,允许自己偶尔“不在状态”,本就是对自己最基本的温柔。

今天,借着世界精神卫生日,想和你说:
不必逼自己“硬扛”,难过时允许自己哭一场,焦虑时试着慢下来;不用怕“麻烦别人”,向信任的人说一句“我有点难”,本就是勇敢的事;更别把“心理困扰”当“秘密”,它和感冒一样寻常,寻求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关爱精神健康,从来不是“要做到多好”,而是“开始看见自己”。
愿每个你,都能听见内心的声音,接住自己的情绪,也能成为别人身边,那个愿意说“我陪你”的人。
图片来源:豆包AI
文字排版:蔡佳雪(心理健康部)